室內設計 : 生活水準跟要求美感的抬頭,
讓我們愈重視一個機能、美感俱佳的家。
但居家改造花費金額高,多數人都是第一次找室內設計師合作,
在設計之前,想先做功課,卻只能常以雜誌刊登的風格引導為第一步….
第一次的居家設計,這篇,能讓你多點準備。
「室內設計是什麼?」
空間分割?風格定義?設計感的表現?
你有過找室內設計師的經驗?
初步溝通的問題常有:幾房幾廳? 家中成員? 喜歡的風格?
這些需求問題,或許也是你心中認知的「室內設計」
但這些問題拚湊的結果,真的符合你渴望擁有的家庭面貌?
室內設計 媒體內容的單一性,混淆對需求的探索
現今家居媒體常言出豪宅,低調奢華、大器典藏,
為了堆砌價值感,於是也用很多高端形容詞來堆砌。
但空間通常長的很像,硬體式的裝修佔大多數,
單一的傳播面向,讓人有一種錯覺,
設計就是要很多錢,做很多有設計感的表現,
才能完成一個夠格家園的標準…
於是為了這樣的標準,花費很多時間工作、存錢,
但沒認識到那樣的環境可能離自己很遠,
入住一年,設計原有的美感就回到雜亂的型態…
如果這樣,那要怎麼開始準備家的設計改造?
從「生活經驗」與「自我探索」捏塑家的靈魂
很多人在設計之前,作足功課收集照片,
但常迷失在眾多的照片裡,因為以為這是設計的重點,
而這也是眾多居家網站灌輸的觀念:風格先決!!!
其實應該是,先向內探索深層需求:
了解全部人的生活習慣?對什麼東西無法妥協?
現在的生活有什麼不便想改善?
希望在新空間開始怎樣的生活?
過去的住宿或旅行經驗,有過什麼樣的美好想要延續?
放了很久的雜物仍不捨得丟,為什麼?
沿著這些問題回推,會比較接近家與設計的真正面貌。
而風格,常只是一個時期的流行風潮,
別人如此,我們不一定要跟上,
因為,
5-10年後悔的比例比你想像的多…
好的設計所帶來美好的生活經驗,
最後,你會體會,背後的考究更像是對自己心理的探索~~
風格是生活累積的軌跡,不是硬體式的設計裝修
家居媒體的影響,多數人對室內設計的想法常是優先定義風格,
其實設計的第一步是格局的平面配置。
它就像家的線條輪廓,風格只是依著輪廓填上的顏色,
好的輪廓即使線條素淨仍是好看,但如果線條畫差了,
即使後面的顏色高明準確,能修正的效果也很有限。
就如同有些報導案例大器輝煌,
但使用動線迂迴不合理且悶熱不堪。
所以說平面配置是家的生活腳本,
思考出發點應該依照你的生活型態去調整設計。
當格局對了,即使沒有多餘的裝飾,使用起來一樣很切合實際,
滿足實務面後,後面才是風格的營造。

居家改造,不是從設定風格開始,
有下面這些sense,設計會更合你用,
也更能凸顯自己的風格與眾不同。
1- 打破傳統格局設定
傳統三房兩廳的設定是過去式,現代的生活方式跟人口組成已經改變,
客廳可以工作區取代,空間小不一定要餐廳,吧檯也不錯,
一年客人來三次不必備著客房候著。
打破傳統的包袱,會有更適合自己的家等待著。
2- 找出在意的核心區域
核心區域,就是家庭成員最常活動的地方,
可能是一起用餐工作的餐桌,哈拉糜爛的沙發。
還有心靈渴求的那一角隅,例如窗台旁的閱讀角落、
煩心時的喘息空間。
有了認知後再定出優先順序,作平面格局的分配,
空間不夠就需要取捨,如果全部都要而讓空間狹小、
使用不舒適順暢,儘管擁有這樣的空間,
也相信不會長久使用,久了甚至廢棄便雜物間,
豈不可惜。
3- 設計留白,不作過多硬體裝修
一個說著主人故事的家,需要時間醞釀而成,
沒有設計師能讓你快速完成一個家,
如果有,那是樣品屋,並不屬於你的樣子。
讓設計部分留白,利用省下的預算慢慢添購加入,
慢慢型塑調整成自己的動線與樣子,
省下了硬體施工,也省下大筆花費、更少了甲醛的荼毒,
如果買的軟件家具能夠傳家長久使用,更是永續生活的一種方式。
4- 重視通風採光與隔熱
好的通風採光比外在的風格更重要,
風格是表相,而通風採光就好比房子的血液,影響舒適的程度。
可以說就算沒錢作裝潢,但只要先調整好通風採光的格局,
就有基礎的70分,其他再慢慢打算。
通風、空氣流動有助排出熱氣、廢氣,
如果都市環境不允許或外界污染嚴重,
就要考慮裝設過濾功能的全熱交換器。
自然採光不僅節能、
時間光影變幻還有連結自然與放鬆療癒的心理作用。
隔熱,是目前仍少受重視的一塊,
除了隔絕熱能使環境舒適外,
減少空調使用也能讓身體循環正常、
減少碳排放、紓解台灣缺電危機。
也是為環境做的一件好事。
在設計之前,你或許還想知道:
1- 裝潢預算,刀口上的藝術
2- 綠色居家的未來
3- 重掌風格主權—你是自己最好的設計師
4- 關於樸山里